白癜风资深专家联袂亲诊 http://m.39.net/pf/a_4591262.html

“岐黄大家”鲁周同的从医之路,是一条继承传统和开拓创新的道路,其“洋为中用”、“古为今用”思想始终贯穿行医始末。精勤不倦、无私奉献的精神,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,博学古今的理论知识是其一路走来的必胜法宝。

鲁周同教授于年6月出生于湖北应城中医之家,在应城县中心小学完成一、二年级学业后,随父移居武汉,在安多小学续读小学三年级课程,后转至敦实小学至小学毕业。鲁周同从小便对中国武术有浓厚兴趣,12岁拜姜承志为师学习少林洪拳,16岁师从寇运兴学习梅花拳,并在其所读初中武汉一中举办的武术比赛中获奖。年考入武汉中医学院并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业。

其父鲁介民(曾用名鲁维藩)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专业,拜同盟会尚老先生学习周易、八卦及中医,遂有大成,悬壶济世,亦身兼应城县石膏公司营业主任。在应城行医时,亦兼职律师,均不收诊金,甚者为穷苦病人减免、垫付药费。后在武汉硚口正式行医,终成一代名医。

鲁教授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,对悬壶济世有一种强烈的期望,于是中学毕业就报考了武汉中医学院(后并入江汉大学)。16岁那年,鲁教授即拜江城针灸名医寇运兴为师,学针灸的经络走向、穴位的定位,时常侍诊于老师身旁,在铜人身上练就了双手同时持针扎针的本领。在江汉一桥建成后,其父每日傍晚于古琴台纳凉时,都将鲁教授带在身边,因为在纳凉时与各位同僚在谈医中,能让鲁主任耳濡目染。他们谈论的内容方方面面,对武汉的各位大夫的用药处方进行品定,对用药极其严格。当时在武汉最有的外科当属天云堂与后生堂,有“上有天云堂,下有后生堂”之说,而现在所说的林氏外科则是以瘰疬科闻名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外科。

鲁教授父亲鲁介民先生于年迁居武汉之后,开设私人诊所,后来转到公立的中西医诊所内科行医。年武汉市卫生局成立了中医委员会,继由武汉市中医界选举产生了有领导、有组织、有纲领、有繁重业务的“武汉市中医药学会”,父亲被“中医药学会”任聘为中医学术顾问。此后数年间(从建国到年),在党的中医政策号召下,武汉市先医院,以及武汉中医进修学校。卫生局响应毛主席的号召:西医要学习中医,于是市局组成西医学中班,鲁介民先生又开始承担西医学中医的教学任务,专门成立了“教学研究小组”并负责中医委员会在职班和业余班的教学工作,继之又创建了“中医专科学校”后进一步发展为“武汉中医学院”:开办中医本科四个班,西医学中研究班一个班,中医学徒班一个,当时正处在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,需要中医专业人员来担负。就在这急需用人之际,父亲被调到“武汉中医学院”工作,并参与了编写教材的工作。(这是录音中所提的《鲁介民论医经哲理》一书的高序中有记载)

鲁主任参加过武汉市体操比赛,未获得名次;参加举重比赛时,获得“国家二级运动员”称号,之后因学业而未继续再参加此类比赛。读大学时未想过以后从事骨科,原先是想成为一名内科医生,而且因为父亲的要求,毕竟从小到大在父亲的熏陶下对内科有较深厚的理解,加之有针灸的底子,以后从事内科有一定的优势。而当年毕业时,学校看重其在校期间参加过武术比赛,并担任为学校武术队的教练方面,认为有一定的功夫底蕴,因此分医院骨科,师从当时名震国内骨伤界的刘达夫老先生。跟师期间从中医药到手法复位都要掌握,并参与膏丹丸散的研制工作。

医院,先农业劳动半年(下乡到田间劳动),医院劳动半年,既炮制过中药,当过卫生员,且做过护理的工作,总之做过许许多多的琐碎的事情。鲁医院工作学习期间,有三大人生转折点:一、医院期间,师父刘达夫先生因为工作繁忙,未传授其许多夹板固定、手法复位等知识,医院同行的保守原因,在医院内未学习到太多理论知识,于是决定通过自己的不断看书学习来提高自己,从而掌握包扎、夹板固定、手法复位这些知识,其中《医宗金鉴.正骨心法要旨》、《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》对鲁主任影响深远。谈到夹板固定不得不提夹板固定所用的材料,因为那时候的材料不像是现在用的这么方便,那会儿用的是黄柏皮作为夹板,黄柏皮切割后,用水泡后树皮变软,在患者患处先用绷带包一层,让后放置黄柏皮,树皮两头垫一些棉花,外层再用绷带进行包扎,先前变软的黄柏皮会慢慢自然塑形,而且黄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,所以效果较好。后来因为材料缺少的原因不得不改用杉树皮,而使用的杉树皮都是要自己去深山区找树农去采收。二、中药换药(消炎膏、截血膏):跌打损伤了用截血膏,红肿热痛则用消炎膏。三、在医院工作期间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位夫人谢淑媛,其夫人是62年正正式式拜刘达夫为师的(师承),鲁主任则是63医院拜的刘达夫为师的。鲁主任与谢淑媛还一起研制丹药等等。

那个时候,在鲁主任的印象中,最深刻的就是小儿髋关节的半脱位。一开始来了一个小孩说髋部疼,鲁主任那个时候还是小医生,看了后就给他敷了点药,回去了没好,第二天就来看主任门诊了。刘达夫主任看了以后就说是髋关节半脱位,给他做了手法复位,好了些。当时有军代表,刘主任就跟军代表反映了,说鲁老师看病不认真,一个半脱位都没看出来,他给别人动了就好了。后来军代表就找鲁老师谈话,他说“你以后给病人看病要认真,而且一个半脱位都没看出来,你当时没发现也没有问老师,你老师发现了,给别人动好了,你以后要跟老师好好地学,再一个看病要认真负责。”鲁老师于是就接受了这个批评,并记到了心里。结果第三天那个小孩又来了。鲁老师在想不是说是髋关节半脱位吗?那就拍片查看下,可是却发现髋关节是正常的,然而体检发现双下肢不等长,于是就又给他敷药并嘱咐其不要行走,过了几天就好了。后来鲁老师就对照这个症状翻书,翻到上海出版的一本伤科学,上面分析为髋痛症,即髋关节滑囊炎。书中说道这种疾病,一个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,一个是活动过剧造成的外伤引起。在上述的小儿髋关节半脱位,其实就是髋关节过性滑囊炎,而其最主要的治疗原则就是制动,另外敷药、熏蒸对其康复都有积极作用。滑囊炎的很多封闭、针刀的的疗效不满意,鲁教授目前正在研究的是双针拨法治疗滑囊炎。

在鲁教授印象中另一个深刻的事情就是一个肘关节半脱位。家长带着孩子前后3医院找了不同3个人复位结果都没有好。一周后家长来把三位医生指责了一遍。当时一个卫生院的医生叫徐志诚,他看了后也是手法复位,反而一次成功。后来这个事对我的刺激促成了我翻看了很多相关的书。其中一本60年代的骨科杂志,原名叫骨科通讯,现名叫中华骨科杂志。上面有一篇文章记录了8个儿童的尸体解剖,做了肘关节造模。后来以“牵拉-松弛”的方法实验,后来发现是前外侧的关节囊卡压,命名为肱桡关节囊嵌顿症,又叫牵拉肘,并介绍了几种手法复位方法。而后来鲁教授根据亲身实践,总结了一种手法复位叫肘关节活动法。

工作中鲁教授遇到很多外伤换药,西药换药疗效不好,于是想起用中药换药的方法。于是向单苍桂求教,用到了很多外科伤口换药的用药,如玉红膏、消炎膏、冲和散等,渐渐发现中药换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其中让鲁老师记忆犹新的是一个骨盆截肢的患者,在臀部有一个20*30cm的开放性伤口,还有一个下肢股动脉栓塞致使下肢坏死的患者。前者用到截血膏,后者用到了消炎膏。

医院为了支援三线建设,搬去了湖北省十堰市,医院医院,医院又一次搬到大智路,这时的鲁周同老师留在了医院(又称医院,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、科研和教学工作。在中西医结合这个广阔的天地里,创伤和骨病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增加了,中医、西医的高超技术在这里得到了融合。在临床实践中,鲁老师总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一个好的骨伤科医生应该具备怎么样的素质?亲历过中医和西医的他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,那就是一个好的骨伤科医生应该有中医、西医两条腿走路,不仅要掌握好中医,而且还要学好用好西医。从此,他在医学的道路上更加勤奋,苦练外科基本功,从普外、脑外到骨外,他均一一涉猎;骨折手法整复的很多书籍,包括福建林如高、四川郑怀贤、北京刘寿山、上海石氏伤科、魏氏伤科等相关书籍,他均一一通读,并写下数万字的笔记,把自己的困惑和思考都留于字里行间;尚天裕、朱通伯、王泰仪、李同生等大师,他都一一拜访求教,习得其中西医治疗骨折的思路和方法。

鲁教授不仅善于学习前人的经验,,更是勇于挑战一个个难题。医院开展了张力带内固定手术、交锁髓内钉手术,应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、背弓法治疗胸锁关节脱位。同时,更是创新性地将针刀和手法松解运用到臀肌挛缩的治疗,将锤击复位用于胫骨平台塌陷性骨折的治疗。陈旧性骨折的闭式折骨和钢针撬拨手法复位,小儿先天性狭窄性腱鞘炎的针刀治疗,这些成绩都显示出鲁老师在实践探索中的非凡功力。

正骨是治疗骨折和脱位的主要手段,正骨手法是骨伤科医生必备的基本功。鲁老师在传统正骨八法和中西医结合整复八法的基础上,结合临床灵活创新,总结出正骨十六法。他带领年轻人对每一个骨折悉心研究,面对失败从不气馁,反而斗志更盛,思索原因,寻求对策。他按照骨折移位的情况,靠手摸心会的功夫,在整个整复过程中依骨折断端的变化灵活调整手法,达到整复的目的。经验的积累让鲁老师的手法日益炉火纯青。

手法是骨伤科医生的手上的功夫,用药则是骨伤科医生笔上的功夫。鲁老师据“临证如临阵,用药如用兵”的思想,习熟药性,精研配伍,用方遣药灵活机动。他不断研习前人和当代有效方剂和独特用药经验,对自己不满意的处方坚决推倒重来,务求精准,即起沉疴。

传承与创新,让鲁教授不断越过一个有一个山峰;中西医的取长补短,又让鲁教授治好一位有一位的患者。鲁教授不断地在成功的路上,踏着坚实的脚步,带领我们前行。
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